霞山区人民检察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始终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绝对领导,创新打造“山海相映·加减乘除”党建队建品牌,巧用“加减乘除”工作法,把党建引领贯注检察工作全过程。
人才赋能做加法
一是思想加码,全面过硬。建立党组带支部、支部带党员、党员带青年“三带一体”学习机制,多形式多途径开展“线上+线下”学习。坚持“横向、纵向、内外”三联动,形成“机关一起学、条线共同学、内外相互学”格局。贯彻最高检关于跨区域、跨层级共建互助机制工作部署,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检察院结对共建,探索跨省结对新实践。举办“听我说”故事会,发挥老中青党员不同阶段的特征与优势,把检察故事讲好,把党性教育做好,互学互帮,代代相传。
二是能力加操,全面提升。开展“学员即教员”岗位练兵,举办参加知识竞赛、庭审观摩、文书评比、辩论赛、征文比赛等活动,以练提技、以赛促学。打造具有霞山特色的庭审观摩评议模式,构建“院领导示范庭-优秀公诉人观摩庭-青年干警考核庭”三阶递进体系,“实战+评议”双轮驱动,全面提高检察人员出庭实战能力。强化“检学研”一体化,成立以硕士研究生为骨干的检察理论研究小组,与西南政法大学建立横向课题合作关系,申报最高检检察应用理论研究课题8项。
形式主义做减法
一是流程减负,实干为先。严格执行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严格落实最高检“一取消三不再”要求,切实精简文件,严控文山会海,会议精简务实,倡导“短会”“无会日”。规范党务工作,灵活运用网络软件。大力开展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把精力放在多干实事、多解难事、多办好事上,切实解决群众集中反映的突出问题。
二是考核减缚,实效为要。开展青年检察官、初任公务员“双导师”培养成长计划,为青年干警分别配备思政导师、业务导师,发挥传帮带作用,定制“成长套餐”。建立以实干实绩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推行“四色认证”党员量化管理制度,减少无效考核,激发干警干事创业决心。
志愿服务做乘法
一是构建志愿“主心骨”。发挥党支部书记带党员、党员带团员引领作用,设置党员先锋岗,组建党员突击队,成立志愿服务队,累计服务时长1150分钟。落实党员“双报到、双服务”机制,激励党员聚焦“百千万工程”,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实现资源下沉、服务下移、治理下延。
二是放大服务“辐射圈”。秉持跨界合作、阵地联建理念,充分发挥检察一体履职优势,联动政府、社区、企业,构建多元服务、社会共治网格,将“菜篮子”“钱袋子”等民生领域纳入志愿服务。实行“点单式法治外卖”,分领域分板块精准对接,检察服务覆盖率大幅度提升。
队伍沉疴做除法
一是破编制困局,为队伍增效。坚持“党管编制”原则,对编制情况、人员结构开展拉网式排查,清点编制用编、空编情况,自查聘用书记员、临聘人员是否符合规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优化检察队伍结构。
二是除慵懒散漫,锤过硬作风。运用违纪违法干部警示录、忏悔录、警示教育片等剖析反面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进行警醒教育。突出抓好对关键岗位、新提拔干部、初任检察官的警示教育,全面查找违纪风险点,强化警示教育震慑效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警钟长鸣。
品牌创建以来,霞山区检察院规范检察队伍建设,盘活编制资源;打造霞山检察人才矩阵,培育广东省检察业务尖子、湛江市高层次人才等16人,获全市先进工作者、办案能手等荣誉称号11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霞山样本,围绕辖区重点犯罪完成调研论文24篇,1篇论文获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论文优秀奖,2件案例被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刊采用,2件案例入选省级典型案例,51篇经验做法被省级以上媒体刊登推广。